何诚斌:大别山访井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
雨欲下未下,白云变成灰色,群峰神态安详。我走在古镇外的田野中,深绿色的庄稼在我面前,庄稼下,有温泉流淌。这地方名叫“汤池畈”,因温泉而成为大别山腹地岳西县有名的特色历史古镇。 

刚才,我从古镇老街找到一口年代久远的温泉井。“找到”,是我这个异乡人踏访这块土地的一种真实状态。虽然,这两年我到温泉镇不少于十次,但都是夜晚匆匆而来,入住于公路旁的某一家温泉旅馆。早晨起来,出门沿大马路步行,走到一个十字路口,停下来,朝东西南北望了望,便判断这就是温泉镇的主要街区了。 

谁知,繁华的十字路口,掩盖了小镇的历史和古意。一个女孩告诉我古镇上我所不知道的“秘密”,她说那天的探访让她差点迷路,我倒是越发感兴趣。 

于是,在这个云彩不断变幻的下午,我发现了镇上一些很旧的土砖房。静谧的屋檐下,“老时光”柔和地呈现出古镇的质地,没有喧嚣与热闹。走在街上,我的步子悠然起来,精神摆脱了混乱与空虚。看到的多是一些老人,或者推童车的妇女,我旋即又感到小镇的内部萧瑟气重了些。拥有年轻人的身影和声音,“新时光”才能刚劲地凸显生命的力量。 

温泉井在老街的深处,它的旁边是公共浴室,男、女浴室相隔了十几米,没有露天泡池。井栏是青砖砌的圆筒,上面有“热水井”三个字。我走进男浴室,看见三个老人在洗澡。他们对我的闯入没有反感,甚至看到我拿着照相机准备拍照,也没制止。我终究没有拍照。 

有一个老人,洗罢澡站在温泉井旁跟我聊了十几分钟。他快80岁了,说自打出生满月洗第一回澡之后,这一辈子每天都泡温泉,不泡就不舒服。他抽着烟,拎着一只网兜,兜里是换下来的衣服。在我和他的身边,三三两两走过的老爷爷、老奶奶,或拿着塑料袋,或提着小篮子,他们有的是泡完温泉回家,有的是正要去泡温泉。有几个老人停下来,热情地听我问些什么,还不时告诉我一些温泉古镇的前尘往事。这个下午,天上风起云涌,酝酿着一场雨,而我进入了小镇民俗生活的沐浴场景,并同时进入了古镇口传历史的细节中。 

对于汤池畈温泉的历史,这些年我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。它形成的地质年代就不必说了,而文字记载人们使用温泉始于明代碑刻;康熙年间的《安庆府志》,称这里“年有温泉可浴”。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当地对温泉池进行了扩修,并建了楼阁;民国初年分设男女二池。据说,1941年,国共抗日队伍对温泉浴池进行了重建,供战士们泡澡疗养。1960年代,国防工业长宁厂建在温泉镇,出资改建,将池子挖深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兵民洗澡问题。1981年,岳西县政府对“大众浴池”进行扩修,开辟了温泉浴室,改砖石池为水泥池,安装电灯、座位等,方便了群众和游人。 

一个老人指着嵌在墙上的一块“重修汤池碑”说,你去看看那。于是,我离开他,走上前去。这块碑刻于清道光十八年,虽经风雨侵蚀,但字迹基本还能辨认:“伊我地之有温泉匪今斯今矣昔之人畜其流……庶扶老携幼共洁体而身北辙南辕亦披襟而畅遂矣……” 

接着,我看到了一块新碑,是“大众浴室重修理事会”于2010年10月10日立的,碑文写道:“……重修后大众浴池,新开180.6米取水井,增建水塔和女浴室,重建男更衣室和洗衣棚,重修男浴室,沐浴条件大大改善,被群众誉为‘爱民泉’‘幸福泉’。” 

“爱民泉”“幸福泉”……我默念着,离开了小镇,步行到镇外的田野中。我特意去看了温泉取水口,新老两口井的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,而其间却经过了数百年的时光流转。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