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温州都市报
正确认识校园霸凌
霸凌者只挑背后无人者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其坚强的后盾
本期嘉宾:章飞娥 昵称:汤圆老师 儿童心理咨询师,温州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,温州专注力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,并担任我市沁园小学等多所小学、幼儿园的特聘心理老师,10年一线教学经验。擅长儿童专注力提升、儿童心理疗愈,并将现代心理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和践行,重塑儿童家庭幸福关系。
“老师,我家孩子被霸凌了。”老师被家长的一通电话听得一头雾水。经过了解,结果就是因为值日班长认为这位同学在自修的时候不服从管理,要打一下他的小手,被家长解读为“霸凌”。班主任哭笑不得。近年来,有关校园霸凌的新闻牵动着宝妈们的神经,“霸凌”成了一些焦虑家长的口头禅,生怕自家的孩子受委屈、被霸凌。
本期《小树洞》邀请汤圆老师来讲讲到底什么才是霸凌?孩子遇到霸凌了要怎么应对?给担心焦虑的家长分点忧。
什么是校园霸凌?霸凌的形式有哪些?
首先,必须纠正现在很多家长口中的“霸凌”,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是常有的事儿,看到孩子放学回家身上有点小磕碰,作为家长心疼是正常的,但是这样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“霸凌”,这显然是不对的。
到底什么才是霸凌?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,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,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、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,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、评论或讥笑,或者是因嫉妒等个人原因对其进行辱骂和讽刺。
霸凌者只挑背后无人者。很多孩子被欺负了而不告诉家人,就是因为觉得说了也没用。所以家长有机会可以试着借新闻事件、影视作品教育孩子,如何预防被霸凌并鼓励孩子对一些被伤害的行为要大胆地说出来。汤圆老师也列举了霸凌的一些常见形式:
1.肢体暴力行为,比如殴打、踢踹、推搡等对受害者身体造成伤害;
2.言语霸凌:比如辱骂、嘲讽、威胁等言语对受害者心理的冲击,如导致自卑、抑郁等情绪;
3.隐形的关系霸凌:孤立、排挤受害者在社交圈、集体中失去归属感。
比如一个孩子给周边的同学都送礼物,而唯独没有给一个孩子发,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情况,因为你不可能要求别人一定要给你送礼物。就算孩子回家跟父母哭诉,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事件性质的话,可能就会忽略,觉得这是孩子间很小很正常的事。然而就算父母有意识到,也是不好直接介入,这里涉及比较复杂的情况,因为关于送礼物,那是别人的自由,你无法用法律、道德等方面去维护自己。
4.网络霸凌:网络上的恶意信息传播、网络暴力,尤其是对大一些能接触到网络的孩子来讲,这种跨时空的伤害,速度快、辐射面广,影响力较大。
如果遇到霸凌事件了,家长该怎么办?
汤圆老师说,父母的态度很关键。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,在不了解情况和没想好怎么做之前,不要冲动行事,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情况。一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慌乱、情绪激动,孩子内心会更加不安和不知所措。
同时家长也不能太过于冷静和不当一回事,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,会很无助。所以这一刻,父母的态度和反应很重要,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,父母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。
作为孩子,如果在校园被霸凌,要如何应对?
1.鼓励孩子自主应对: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霸凌。比如让孩子先尝试自己大声制止霸凌者,或者有其他同学在场时寻求同学帮助,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2.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:和孩子一起分析和预演应对霸凌事件,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,然后让孩子选择并尝试。例如,可以问孩子“我们可以告诉老师,也可以试着和霸凌者沟通,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”,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如何处理问题。如果孩子自己真的无法处理,告诉孩子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,会拼尽全力保护他。
3.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:通过一些故事、案例等方式,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困难。提前做好心理预设,引导孩子如果被霸凌,如何从霸凌事件中调整好心情走出来,比如和孩子分享一些勇敢面对挫折的同龄人的故事。
4.鼓励孩子多结交同学朋友,一般情况下霸凌者只挑落单者进行欺负,而孩子们成群结队有同伴时,霸凌者就没有机会靠近。有家长如果担心孩子社交能力不够好怎么办?那就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,当一个人自带光环时,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。汤圆老师觉得这个是目前预防霸凌的最好方式。
如果霸凌已经发生,受伤害的孩子如何走出阴影?
1.给予孩子充分关注:家长需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,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。
2.鼓励孩子表达情绪:让孩子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恐惧、愤怒、委屈等情绪,不要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。可以通过拥抱、抚摸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安全。
3.帮助孩子重建自信:肯定孩子的价值,多从正面角度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,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。
4.设置小目标并达成:和孩子一起设置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,比如今天遇到同学打招呼了,当孩子完成目标时给予奖励,逐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。
5.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孩子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,如抑郁、失眠、厌学等,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。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孩子处理创伤。
生活中,学习中,你是不是有很多困惑或是心事想找个人倾诉?比如,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,却总是为考不了高分而沮丧;或在与同伴、老师的相处中,因没得到肯定或是被忽视而委屈流泪,情绪无处发泄;抑或是跟爸爸妈妈意见分歧,无法沟通,让你不知所措……
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学生,在跟孩子/父母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沟通或是无法解决,欢迎来信跟我们聊聊,将由我市各教育领域、医学领域的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。树洞来稿邮箱:641016234@qq.com。